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3: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为了实现材料3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问答题
根据材料1,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
单项选择题
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伟大功绩不可磨灭,其依据不包括()。
A.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对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起了指导作用
C.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对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