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
A.宗族观念形成
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
C.官僚政治确立
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 -
单项选择题
《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
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
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
单项选择题
相传,周公作论六乐。《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
A.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
C.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D.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