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为纪念1905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6篇论文导致物理学大变革100周年,今年被定为国际物理年。本题涉及的“热电效应”机理也是爱因斯坦首先阐释的,即他提出的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振荡器”的独立振荡原子与温度关系的模型。
右上图是化学家合成的能实现热电效应的一种晶体的晶胞模型。图中的大原子是稀土原子,如镧;小原子是周期系第五主族元素,如锑;中等大小的原子是周期系VIII族元素,如铁。按如上结构图写出这种热电晶体的化学式。给出计算过程。提示:晶胞的6个面的原子数相同。设晶体中锑的氧化态为-1,镧的氧化态为+3,问:铁的平均氧化态多大?
【参考答案】
化学式:LaFe4Sb12
铁的氧化态:9/4=2.25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通过实验测定某一反应(能完全反应)的活化能Ea时,在不同温度T1,T2下的两次实验,都从相同的浓度开始,并达到相同的转化率。所需时间分别为t1与t2。反应若为一级反应时所求得的Ea值()反应若为二级时所求得的活化能值。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
问答题
左上图是热电效应之一的图解。给出图中所有英文单词(或词组)及物理学符号的意义,并为此图写一篇不超过200字(包括标点符号等)的说明文。 -
单项选择题
HI在光的作用下可按反应2HI(g)→H2(g)+I(g)分析。若光的波长为2.5×10-7m时,则1个光子可引起2个HI分子解离,故1molHI(g)分解需要光能为()
A.239.2kJ;
B.438.4kJ;
C.119.6kJ;
D.358.8k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