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
某道路工程属城市次干路,长3800m,路宽16.5m,位于城市环路以内,设计结构为:30cm厚9%石灰土处理土基,12%石灰土底基层,3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2cm沥青混凝土面层。
施工项目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后,做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准备工作,经技术交底后开始道路施工。受城市交通管制和环境保护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拌合站设在郊区,采用夜间运输、白天摊铺方式,碾压成型后发现水泥稳定基层局部表面松散。
由于拆迁延期,有一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延至十二月上旬摊铺,项目部选择白天气温较高,约在5~8℃时段,采取提高沥青混凝土出厂温度到180℃,运输中覆盖保温等措施,摊铺碾压沥青混凝土成型。
沥青混凝土面层竣工后,施工单位进行了外观检查,沥青表面平整,没有脱落、推挤等现象,经过检测弯沉值、平整度、中线高程、横坡等项目,合格率达到98%,施工单位认为工程质量检验合格。
项目部在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后,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调整资料编制了进度控制总结,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
问题:
1.项目部技术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2.试分析水泥稳定碎石表面松散的原因?
3.冬季铺油做法是否妥当?如必须在冬期施工时,写出正确做法。
4.沥青面层检测项目是否齐全?判断为合格的依据包括哪些项目?
【参考答案】
1.施工技术准备工作包括:熟悉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现场测量放样。
2.水泥稳定碎石松散......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背景 A公司中标排水管道工程,管线全长6.8km,管径DN800mm,管材为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沟槽开挖深度4.0~5.0m,沟槽底宽1.2m,边坡为1:0.33。现场土质为粉质黏土,除个别地段有浅层滞水外,其他地段施工不需要降水。 项目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施工占地手续并设置围挡,现场门口放置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牌、安全记录牌等企业标识和管理制度。 项目部对挖掘机司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讲解了沟槽开挖宽度、坡度和深度等技术要求,按照原方案采用液压反铲挖至设计标高。受临时交通限制,土方堆在沟槽一侧,堆土高度超过3m,距槽边0.5m。一天夜间降中到大雨,次日上午波纹管安装作业时,沟槽发生坍塌,有一名工人被砸伤。 问题 (1)项目部施工标识牌设置是否齐全?如不齐全,请予补充。 (2)沟槽开挖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如不符合,给出正确做法。 (3)槽边堆土有否违规之处?应如何纠正。 (4)分析沟槽坍塌的可能原因。 -
问答题
背景 某城市高架桥工程,全桥共56跨,每跨长30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简支T型梁,下部结构为1.2m×2钻孔灌注桩上接承台、墩柱。桩的设计埋深18.0m,需穿透2层砂层和1层3~4m厚的砂砾石层,采用反循环钻成孔工艺;钻进作业前,场地经简单平整后即埋设1.3m钢护筒;钻孔抽排出的卵石颗粒较大,成孔后检测发现钻孔垂直度超出允许偏差。 墩柱浇筑前检查墩柱钢模板安装尺寸符合要求;泵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现钢模板下端缝有灰浆跑出,确认是两条螺栓丝扣滑移所致,现场进行了紧急处置。拆模后发现墩柱底部接缝处混凝土有麻面缺陷。 问题 (1)钻机安装前准备工作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给出正确做法。 (2)试分析造成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主要原因。 (3)就墩柱麻面缺陷,指出属于项目哪些管理人员应负的责任? -
问答题
背景 依据城乡环境保护规划,受政府委托的建设方在城北山坡开辟了一块生态绿地,工程投资38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绿化给水从山坡下约120m远的市政管网接入。建设方通过招标程序选择施工方,并派员驻场进行监管。施工过程中,因现场条件限制施工方依据建设方要求变更了管材和管道埋深并取消了干管的泄水阀。第二年春灌,发现部分PE支管冻裂、喷头水压不足等现象;停水检修时,与干管连接的水泵损坏;被质量监督部门认定为施工质量事故。 问题 (1)试分析本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事故的责任。 (2)试分析PE支管破裂和喷头压力不足的成因,给出处理建议。 (3)水泵损坏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应如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