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两宋时期,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这反映了()
A.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
B.宋代海外贸易受到制度约束
C.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
D.政府禁止官员进行经商活动 -
单项选择题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
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 -
单项选择题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