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
单项选择题
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
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
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 -
单项选择题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